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0703/14337705.html加班至夜深人静之时,果腹于阁楼小巷之中,偶遇同事,诚意相邀。闲谈漫侃天下大事,举杯共饮“人间不值得”!
小刘拿下了博士学位,而我却因本科学历而频频碰壁
小杨在北京买了房,而我的月薪大概还不到他月缴房贷的一半
大小周、、,人家忙着生而我却忙着死
这边酒过三巡,各诉人生不得志。
那边力拔山兮气盖世,隔壁桌大哥对着员工嚷嚷“生活的美好是拿命拼出来的……”。
无独有偶,随着内卷越来越严重,各行业、各岗位的职员都越来越拼,加班已经逐渐常态化。为了赶进度,打工人恨不得把一天的24小时当成48小时用。
高速生活压力下,#b站95后员工猝死#、#字节跳动28岁员工猝死#、#青年设计师猝死#,这一条条热搜无一不宣布了一个个年轻生命的离去!“猝死”,一个非常陌生的术语,如今却离我们如此地近,那么除了惊慌失措外,面对这触不及防的“毁灭性灾难”,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猝死预防指南之你的身体也许在求救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猝死的定义是:身体健康或者貌似身体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疾病而突然死亡。该症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与非心源性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占80%。这里就要感叹一下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猝”字形容这种一瞬间的事,太过贴切。
猝死让患者自己没有任何心理预期,那么面对这样的猝不及防,有哪些健康信号值得引起注意呢?
异常先兆一
感到短暂的心绞痛,或是吞咽费劲,有的人会出现3~5分钟的胸闷。
异常先兆二
胸部有闷痛的感觉或是有压迫感、心慌、身体乏力、头晕等身体不适的情况。
异常先兆三
突然出现低血压,并伴有出冷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少数人在心肌梗死前还可能出现莫名其妙的胳膊疼痛、嗓子痛或牙痛,且这些症状发生的时间长短不固定。
对于打工人,尤其是工作压力大、过度疲劳、长期熬夜、心情抑郁、大量喝酒的高危人群,如果长时间感觉疲劳、乏力,还伴有胸闷、腹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猝死自救指南之扼杀在摇篮里
问“你与死亡的距离有多远?”
答“严格来讲,不超过10分钟。”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
WHO表示一般情况下,心源性猝死发生后,60秒钟呼吸停止,4分钟出现脑死亡,超过10分钟被抢救存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目前,我国每年有万人死于猝死,平均每分钟就有3~4人因此死亡。另外,《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态势,目前患病人数约3.3亿。心脑血管疾病过去总被认为是老年病,但如今中青年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增长,增长幅度已超过老年人。
简而言之,“猝死”让众生变得平等,让我们明白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现在如果你中招了以下Tips,请反复回味“不作死就不会死”这句话。
1、时常过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吸烟/饮酒/暴饮暴食/情绪激动
国内研究显示,高强度工作后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是正常工作的24倍,身体、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很容易发生过劳死;
饮酒过后的人发生猝死的危险性是未饮酒者的7.倍。酒精强烈刺激血管内壁使血压升高,硬化的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吸烟会加重患者心脏疾病,诱发心源性猝死。烟草内的尼古丁能促进血管收缩,导致冠脉痉挛,诱发猝死;
情绪激动是猝死的危险因素,是无情绪起伏的3.倍。
2、肥胖
有数据显示肥胖更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所以肥胖人群也更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瘦一瘦十年寿”老话并不都是骗人的,合理控制体重确确实实可以降低猝死风险。
3、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发生猝死的患者中65.63%有心血管病史,且有心血管相关疾病发生猝死的危险是无心血管病史的6.倍。请你务必严格遵照医嘱控制三高,戒除恶习,及时复查。
另外,对于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等疾病的患者,长期按时服用药物及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可进一步降低猝死发生的风险。
4、体检异常,复查后发现冠脉斑块形成
务必引起重视,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遵照医嘱加用调脂药物,定期复诊。
文至于此,想起前几日读《人民日报》时的一句话:“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去奔命,却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过就是灯火阑珊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这一年里,无论你赚钱是多是少,经历的事情是好是坏,请记住如果这一年你很健康,那就是最好的一年。”(文/达尼亚)
参考文献
[1]GargA.Primarypreventionofsuddencardiacdeath—Challengetheguidelines[J].IndianHeartJ,,67(3):-.
[2]郭继鸿.中国心脏性猝死现状与防治[J].中国循环杂志,,28(():-.
[3]杨圆圆,罗敏.猝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35((12):99-.
[4]黄玉.猝死的信号有哪些[J].方圆,(24)):8.
[5]叶文涛,王热华.健康生活,和猝死说再见:浅谈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及预防[J].实用心电学杂志,,28(06)):-.
[6]姚焰.我国心原性猝死的防治水平亟待提高[J].中国循环杂志,,33(02):-.
[7]王霞.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11(11):-.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