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一定要吃抗血小板药物 [复制链接]

1#

大家好,我是心血馆屋王医生。

最近呢,有人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一定要吃抗血小板药物吗?不吃可以吗?抗血小板药物有何作用呢?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讨论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冠心病,什么是脑梗死?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大于50%~75%以上时,安静时尚能代偿,而运动、心动过速、情绪激动造成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可导致短暂的心肌供氧和需氧间的不平衡,这是引起大多数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发作的机制。

目前一般情况下,常规将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50%以上,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而小于50%的狭窄,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动,从而使大脑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也可以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临床上出现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视力模糊,脑神经损伤、昏迷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短暂的,但也可能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出现终身半身偏瘫,长期卧床。

有人看出问题了?发生脑梗死的时候,其脑动脉血管已经发生堵死了,而冠心病的时候,血管没有堵死,只是堵了一大半,有多少人是这样的想法?

纠正一下:的确,生活中,脑血管狭窄50%-75%以上时,很多人的确没有症状。

但是,当有脑动脉内有微血栓一过性形成时,患者可表现为短暂性单眼黑朦或视野缺失、构音障碍、中枢性言语障碍、失语、肢体笨拙或偏瘫,肢体麻木或麻痹等,临床症状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复,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且影像学上没有急性脑梗死的证据,临床上称为,急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称TIA,这也属于缺血性脑卒中。

而冠心病,根据其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分为两大类:①慢性冠脉疾病,也称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前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等;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发生的时候,血管就是完全堵死的。

所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都有可能会堵死,也可能是存在严重狭窄。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吃抗血小板药物?

从两个方面说起。

第一,动脉硬化斑块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观察,动脉硬化的最早期,就是在动脉内膜上出现一个个小*点,它们被称为脂质点,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脂质点是由大量的泡沫细胞组成,这些泡沫细胞来源于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吞噬油脂而形成的。故,泡沫细胞是动脉硬化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在动脉硬化斑块的慢性炎症学说中,炎症机制贯穿了粥样硬化病变的起始、进展和并发症形成的全过程,慢性促炎症因素可通过慢性炎症过程导致内皮细胞损害,内皮功能障碍,致使低密度胆固醇和炎细胞进人内皮下,形成泡沫细胞和粥样硬化斑块。

第二,急性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是如何形成的?

其99%的病因是由于动脉血管壁上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脱落,有微出血的产生,并暴露出内皮下的胶原,故引发大量的血小板集聚,甚至是联合纤维蛋白原,形成了一个大血栓,堵住了出血点,但是同时也可能堵死了血管,换句话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举个例子,当我们的手指头不小心被划破了,流血了,然后就几分钟的时间,手指头的伤口处就自行止血了,其主要原因是大量血小板聚集融合,变成了一个大塞子,然后去堵出血这个窟窿,出血的窟窿被堵住了,手指头自然而言就不流血了。

总结一下:

首先,抗血小板药物中的ASPL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在动脉硬化形成过程中起到抑制作用,同时,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生成的氧自由基可引起组织损伤,ASPL不仅可以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起到抗炎作用,还可清除过量的氧自由基从而抑制组织损伤。

其次,ASPL对血小板聚集有强大的且不可的抑制作用,急性血栓形成的初期,就是大量血小板的聚集,ASPL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有人问了,既然ASPL有抗炎的作用,那么在动脉硬化形成的初期,是不是就一定要吃ASPL了呢?

当然不是,ASPL属于非甾体抗炎药,考虑到其副作用,还是建议动脉硬化严重的时候服用最佳,同时动脉硬化形成更重要的机制,还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原因。

对于确诊冠心病、脑梗死患者,建议长期吃抗血小板药物,特别是ASPL,并联合他汀类药物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那么,确诊冠心病、脑梗死患者,不吃抗血小板药物行不行呢?

也不是说不可以,只是,如果发生急性血栓时,少了一层非常重要的保障!

好了,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