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苏轼与郏县一苏轼究竟患何病而逝
TUhjnbcbe - 2023/8/15 21:37:00
儿童白癜风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4742549.html

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年8月24)病逝于常州,次年闰六月二十五葬于汝州郏城钧台乡上瑞里,即今河南省郏县茨芭镇苏坟寺村。苏轼葬郏,其弟苏辙再祭亡兄端明并泣告亲朋:其兄苏轼因“瘴暑相寻,医不能痊”而离开人世。

上图:右为苏轼墓、中为苏洵衣冠冢、左为苏辙墓由瘴气、瘴*引发的瘴疾,是战国至有宋一代岭南地区特有的地方病。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大体相当于今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在两宋文献中多有记载,是公认的瘴病的高发区。东坡诗文再现的“病历”元符三年,苏轼终于结束岭南的7年贬谪生涯,遇赦北归。北归途中,五月底六月初,舟停仪真(今江苏仪征),此时,正值伏天,天气酷热,苏轼“食则胀,不食则羸甚……”又加“饮冷过度,夜暴下,且复疲甚”,于是苏轼只得搬进仪真东园。好友米芾冒热亲至东园送上中药麦门冬,苏轼亲自煎服,精神好转,病体渐康,并兴奋写下一首七绝记其事:“清风明月直万钱,无人肯买北窗眠。开心暖胃麦门冬,知是东坡手自煎。(《苏轼诗集》卷45)。六月十一日,苏轼病情稍有起色”,又乘舟东行,十二日过润州(今镇江)后,“昏不知人者累日”。到常州后,“百病横生,四肢肿满,渴消唾血,全不能食者二十余日”。(《苏轼佚文汇编》卷一《乞致仕状》)。上图为清钱维城《苏轼舣舟亭图卷》七月十五日,苏轼判断自己是“积年瘴*”致“热*转甚”。“热*”是苏轼常患之病,其病症为赤目、痔疮、浑身乏力、早衰。苏轼此时的热*病症是高烧、出血。他在致好友钱济明尺牍中说:“夜发热不可言……细察疾状,专是热*,根源不浅,当专用清凉药。已令用人参、茯苓、麦门冬三味煮浓汁,余药皆罢。”二十八日,苏轼告别人世。苏轼所患之病,自述“仪真得暑*”,至常州又“细察疾状,专是热*,根源不浅”,而在上皇帝《乞致仕状》则谓“瘴*大作”,这与北宋时人们对“南方凡病,皆谓之瘴”的认知有关。故苏辙有其兄“瘴暑相寻,医不能痊”之说。苏轼死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南方凡病皆为瘴”,医学和医史学家在系统梳理文献中关于瘴气和瘴病的记载后认为,瘴*、瘴疾是多种疾病的统称,大致包括:热带病、地方病、人体寄生虫病、水源污染、大气污染所致疾病等一组复杂病症的统称,诸如疟疾、痢疾、血液病、脚气、*疸、消渴、克汀病等等。那么苏轼“瘴*大作”究竟是什么病?现代医学认为,贫血、高烧、出血,起病急、病程短促、生存期一般数月至一年,是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学称之为髓枯(急劳)症的典型临床表现。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外感热*、禀赋不足、血瘀内生等三大病因,外感热*名列首位。中医学中无再生障碍性贫血一词,更无急慢性之分。急性再障属“急劳”、“髓枯”范畴,慢性再障属“虚劳”、“亡血”范畴。医学发展至现在,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有“血液杀手”、“软癌”之称,治愈率极低。在治疗上,除中药外,配合西医学的成分血输注、广谱抗生素、骨髓移植等支持疗法,可控制和稳定症状,挽救部分患者生命。根据苏轼的自述,“夜间发热不可言,齿间出血为蚯蚓者无数”;苏轼在五月“瘴*大作”,至七月二十八日病故,病程不到三个月;加之苏轼居儋(今海南岛)期间,“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船舶绝不至,药物炸酱等皆无”,海南“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这也是苏轼生活的真实写照,此种饮食环境由营养不良导致贫血的机率甚高。这基本符合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引起该病的病因:“专是热*,根源不浅。”也与现代中医学的判断相吻合。66岁的苏轼,虽自感“百病横生”,但置于苏轼死地之病,似可做出是中医称之为髓枯(急劳)症的基本判断,相对应,西医则称之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AA-I型)。在西医,该病由Enrlich在年第一次发现并报道首例患者,苏轼病例比其早年;Chauffard于年首先提出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病名,苏轼病例和治疗比其早年。再生障碍性贫血系多种因素引起的红骨髓总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并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属血液病的一种。东坡患病时所服中药药方苏轼治疗急性再障,用药也似无不当。苏轼治疗高烧、齿缝出血的“麦门冬汤”这一处方,成为中医的名单验方。南宋张杲《医说》:“齿缝出血,用麦门冬汤漱之亦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用东坡此方治疗齿缝出血,疗效甚佳,遂收入他的医药专著《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齿缝出血:人参、赤茯苓、麦门冬各二钱,水一钟,煎七分,食前温服,日再。苏东坡得此,自谓神奇。予累试之,累如所言。”上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的《中医大辞典》把苏轼药方收入其中,并命名为“苏轼麦门冬汤”。上图为苏轼病逝时的病榻,常州苏轼纪念馆复原展陈苏轼病逝时的病榻为时任晋陵令陆元光所送之嬾板。嬾板“纵横三尺,偃直以受背,公殊以为便,竟据是板乃终”,后人称此嬾板为“东坡嬾板”。南宋初无锡人费衮《梁溪漫志》卷四收有《东坡嬾板》一文。陆元光,字章甫,开封祥符县人,元符三年(年)六月任晋陵令,建中靖国元年(年)十月离任。“东坡嬾板”见证了苏轼逝世。“东坡嬾板”复制件今存常州东坡纪念馆从现存文献记载看,据有关专家考证,医院病床之肇始。(刘继增)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轼与郏县一苏轼究竟患何病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