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阿根廷球星马拉多纳在家中突发心脏骤停并去世。再联想到近几年在马拉松、长跑等活动中不断出现的猝死事件,难道运动更容易导致心脏骤停的意外发生吗?如何防范心脏骤停?普通人该具备怎样的急救知识?
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
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李金花介绍,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大动脉搏动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导致生命终止。这种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医学上又称猝死。
李金花进一步介绍,引起心跳骤停最常见的是心室纤维颤动,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休克、中*等也可能引发心脏骤停。而冠心病患者,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有心肌梗死发作史人群,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过心脏手术的患者,心力衰竭、心肌病患者以及剧烈运动、吸烟、精神紧张、作息不规律、过度疲劳、有猝死家族史等人群,皆是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
“心脏骤停发作非常突然,往往几分钟内就会致人死亡。因此越早开始急救越好,每延迟一分钟,存活率就下降10%。”李金花介绍,若呼唤病人无回应,压迫眶上、眶下无反应,即可确定病人已处于昏迷状态。此时,应注意观察病人胸腹部有无起伏呼吸运动,若触颈动脉和股动脉无搏动,心前区听不到心跳,可判定病人已发生心跳骤停。“面对这种情况,在拨打的同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金4分钟’内进行电击除颤,如果身边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李金花说,及时施救可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生存率。
运动要量力而行
在李金花看来,无论是心脏骤停高危人群还是发生过心脏骤停者都应格外注意,要保持有益于心脏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定期随访。那么,运动是否更容易导致心脏骤停?李金花认为不能一概而论。
李金花介绍,一般来说有氧运动有利于心肺耐力的提高,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每分搏出量,降低休息时的心率,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但过于剧烈的运动,特别是对于身体有疾病的人群而言,则容易导致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运动得有一个“剂量”,要量力而行,“最好清楚自己的心肺能力和所能承受的最大运动量。很多平时不参加锻炼的人,在长时间跑步之后,体内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就会容易发生心脏骤停,引起生命危险。”
李金花表示,明年医院将启动心肺运动测试项目,届时,市民可以带上心电图和血压监测仪,以及能够检测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面罩,通过踩单车或跑平板接受测试,了解自己的最大运动量,医生也会针对测试结果给出针对性的运动建议。
“减去实际年龄就是健康人所承受的最大适宜运动心率,而对于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最大心率可以用-0.8x年龄来计算,60岁以上或体质较差的中老年人所能承受的最大适宜运动心率,则是减去实际年龄。”李金花建议,除了了解自己的最大运动量,还应该清楚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心率,以免做了超过能力范围外的运动而造成意外。
而在运动中如果突然出现胸闷、心跳过快、呼吸困难等症状,则不能再强行继续,也不能突然坐下或者躺下,而是应该慢慢地放慢步伐,继续慢走几分钟,缓冲一下再坐下休息。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突发性和高进展速率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许多心源性猝死没有预警症状,一旦发生,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最快3至5分钟即可导致死亡。意外发生时,如果1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成功率可达90%;4分钟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成功率降至50%;10分钟以上开始抢救,患者的死亡率几乎为%。因此,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
第一步现场评估
在抢救患者前,要先判断周围环境,请先保证自身和伤员安全,然后把患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抢救,要放在较为硬实的平面上,切忌放在软床、软沙发、有坡度的地面。
第二步判断意识、呼吸
轻轻拍患者的肩膀,在其耳朵两侧呼喊患者,注意轻拍重呼。用10秒时间,检查胸廓是否有起伏。如果没有,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第三部打呼救
在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之前,千万不要忘记让身边的人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在有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情况下请人取下,第一时间使用。
第四步胸外心脏按压,重建循环
这个操作是直接压迫心脏,迫使血液流动。施救者胳膊要与患者身体垂直,用双掌根对准患者胸骨下1/2段(两乳头连线的中间位置),进行连续按压30次。在按压过程中注意按下、抬起的时间相等,且掌根不能离开胸骨。按压深度5至6厘米,按下去后应让胸骨充分回弹;按压频率至次/分。
第五步开放气道
一手扶住患者额头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打开患者气道的标准是患者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第六步口对口人工呼吸
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吸气,用嘴包住患者的嘴,缓缓将气体吹入,观察患者的胸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吹完气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患者气体呼出。两次为一组,重建呼吸。
完成第一次时,嘴巴先离开患者的嘴,让患者嘴巴的浊气先呼出来,再进行第二次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何京鸿彭可明刘秋宜陈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