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从主角劫持人质开始讲起,营造出紧张感,留住了观众。然后通过讲述主角为什么这样做,让我们跟“现场的群众”一起围观,达到“揭露”真相的目的。影片虽然以主角救子心切为线索,但核心情节是“心脏去哪了”,层层剥皮,通过那句“如果仅仅是为了钱,他没必要这么做”,把真相带到了一个更暗黑的层次。当然,围观并没有改变什么,主角依然被“误杀”了。这是一部现实性远高于艺术性和娱乐性的电影,它不够完美,但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相信这部以父爱来反思社会痛点的电影,票房和评分都不会太低。
它没有以单独命名的电影立项而仍保留了“误杀”的名字,除了试图对年上映的《误杀》有好感的观众重新唤回影院之外,似乎还有别的意义。其中最显性的当然是作为领衔主演的肖央回归,尽管这种模式对于国内的观众仍有些许陌生,但这种同一演员担任同一系列中不同故事的主角在好莱坞已经并不新鲜——作为制片人和导演的瑞恩·墨菲和由他提拔的演员们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每季均为全新故事的《美国恐怖故事》已经拍摄至第十季,而观众为仍能见到第一季的熟悉面孔而欢呼雀跃。
与其说是一部悬疑剧,但不如说是情感剧比较合适。肖央将父亲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起很多父母的共情。但是作为悬疑剧,悬念真的不够,没有给观众留下思考空间,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基本上能猜到。市长被挟持的那一段,李治延演得太用力了,就感觉不是上司被劫持,是他爹被劫持那种感觉。还有群演起哄的镜头很是生硬,有点画蛇添足,以及跟母子被赶出病房那一段很矛盾,一边是群众支持,一边是群众反对……几个主演的演技在线,剧情环环相扣,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的
在改编的过程中,创作者对视像媒介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力,并将自身对电影的热情交付给角色。同时,摄影机和新闻在《误杀2》成为庶民反抗并揭露真相的媒介,乃至摄影机背后的人亦即李安琪的形象,也在拍摄行为前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此之前她热衷于提高电视台的收视率,以医院的新闻出现后将他曾向她求助但因意外扑倒的录像描述为“故意非礼”,医院并听着林日朗讲述他和他儿子的遭遇之后,驱使她的也不再仅仅是博取观众的眼球,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调查事件始末,并为最终的真相揭露提供了最重要的信息。
这引出了《误杀2》区别于其他当今中国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的一点,即拍摄这一行为的伦理意义在这部电影中时刻被推向前台:银幕前的观众医院门外的观众,甚至是被劫持的医生和病人,在李安琪坐在林日朗的对面并将摄影机对准他之前都对他劫持的真正动机一无所知。在摄影机对准他之前,林日朗是没有面孔的人,但是当叙事画面随着他在摄影机前的讲述交代清他的儿子罹患扩张型心肌病急需移植手术、到处借钱却在最后一刻被告知心脏被夺走之后,所有的观众都认定他是一个“走投无路的好人”。
除了承担扩散讲述者的信息之外,摄影机在《误杀2》里带给我们更多教益,比如它一方面能够说服人,另一方面同样可以轻易地欺骗人——在警察方面迟迟不肯履行林日朗的交换条件时,他用枪对准闯入而被击晕的特警并向他开枪,鲜血溅满整个墙壁。什么?这个为救儿子铤而走险不惜的父亲竟然杀死了一个人质?两个现场,两种观众,在同一时刻对林日朗有了不同的价值判断,善与恶、正义与不义、自我/家庭与他者之间曾经分明的界限开始危险地模糊起来。恐怖是实时的,也只能是实时的,因为我们后来通过张警官得知——他反复播放这一录像,发现原来林日朗并没有真的杀死人质,而是通过摄影机镜头的死角伪造了人质的死亡。
与之相比,蒙太奇的骗术在这里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医院主任供出他的指使者是卫生局长之后,位高权重的市*府秘书长萨丁看似慷慨地替警察完成了一项对于后者来说越权的任务,即对卫生局长进行调查,我们首次看到卫生局长的办公室是在一个短暂的新闻镜头,新闻称卫生局长在接受调查时畏罪自杀,这让林日朗对萨丁声称的心脏已经找回且他的儿子即将接受手术的信息产生了怀疑,并通过卫生局长的名字确认了他的猜想。遗憾的是,在这里,戏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