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不开胸不断骨浙江省人民医院开展全国首
TUhjnbcbe - 2023/10/19 17:58:00

春节过后,61岁的陈先生(化名)又回“娘家”了,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主任这里复诊。

“整体状况不断在转好。”陈先生和妻子都非常高兴,他和妻子外出买菜,和孙女到公园散步,天气好的时候开开电动车出去转转……正常的生活让他深切体会到“转好”带来的重要意义。崔勇鼓励他,等再恢复一段时间,像正常人一样,外出旅游都不是问题。

年11月28日,崔勇带领团队为心功能严重衰竭的陈先生实施了手术,微创植入人工心脏。仅有2个切口,无肋骨损伤,术后第一天就顺利拔管,第五天可以下床活动,第七天由重症监护室转至普通病房。12月19日,他就顺利出院了。

如今的生活,与术前的唯一不同是,陈先生多了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人工心脏。一个装有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的包,通过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为他体内的“人工心脏”充电,提供充足的动力。

“你看我,大衣一穿,完全看不出来吧!”病好了,他的心情也越来越好,又恢复到生病前开朗乐观的样子了。

天气好的时候,陈先生每天都外出散步

夜里睡着突然坐起吓坏老伴

陈先生第一次发病是在7年前,一天深夜,他睡着睡着突然觉得喘不上气,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脖子,浑身猛地一个激灵坐了起来。身旁的妻子被惊醒,就看到陈先生仰着头张大嘴巴艰难地呼吸,颈部青筋暴起。妻子吓坏了,赶紧扶着陈先生靠坐在床头缓一缓。

第二天,在妻子的陪伴下,陈先生来医院,本来以为是天气变化大着凉了,却被诊断为严重的心功能衰竭。为了明确原因,还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发现陈先生存在严重的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导致陈先生的左心室明显扩大,长期的病变使得他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基本日常活动。无奈之下,陈先生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术后效果很好,胸闷气促的情况大大好转,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这也让一家人记住了主刀医生——心脏大血管外科崔勇。

一晚上憋醒数十次一动就喘

术后几年陈先生的心脏运转良好,就开始有些放松警惕,逐渐回到了术前忙于应酬的状态。一年前,陈先生感觉活动以后又出现了胸闷气喘的症状,而且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到了晚上,连平躺着睡觉都无法实现。

陈先生心里咯噔一下,考虑再三来医院就诊。结果不容乐观,陈先生的病情很严重,左心室再次处于明显扩大的状态,已经超过正常人的两倍大小。心脏收缩功能也严重下降,为了纠正严重心衰,陈先生在心血管内科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安装了三腔起搏器。术后陈先生自觉胸闷气喘等症状有所好转。但是两个月前,陈先生再次出现四肢乏力、胸闷气短的情况,由于稍微活动或者平躺着都会胸闷、喘息不适,他只能斜靠在床上。一晚上被憋醒数十次,坐也不是,躺也不是,心悸、心慌、头晕、恶心、呕吐轮番上阵。明明已经用尽力气呼吸,却还是觉得吸不进氧气。因为身体极度不适,已经一周没有正常进食的陈先生瘦骨嶙峋,躺着一动也动不了,说不了几个字就喘息不已。“生不如死啊!”按陈先生的话说。

人工心脏带来生命曙光

住院期间,虽然经过了充分的药物治疗,陈先生左室射血分数仍然很低,心脏功能严重衰竭,甚至无法满足静息状态下身体代谢的需要。崔勇经过仔细检查,发现陈先生原本置换的主动脉瓣功能还是正常的,但是由于心脏长期病变,心功能已经非常弱,心脏收缩需要持续应用升压药物才能维持。即使经过系统的纠正心衰的药物治疗,陈先生的胸闷气促和无法平卧等心衰症状仍无法得到有效缓解。

“陈先生的心功能处于终末期状态,且存在巨大左心室等问题,想要挽救生命,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崔勇认为,心脏移植是值得考虑的手术方式,但是陈先生的循环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等到匹配的心脏供体之前,他的病情随时可能急剧恶化,从而丧失手术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左心室辅助系统植入手术便成为一个重要的治疗选项。

崔勇向陈先生及其家属详细解释道:“左心室辅助装置是一种替代或辅助心脏功能,促进器官功能恢复的人工器械,通俗来说属于人工心脏的一种。由于重症心衰患者人数的持续上升以及这些患者因心功能受限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心室辅助装置植入逐渐成为救治严重心衰患者的重要替代方案甚至是长期治疗选择。目前国内已经上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这种左心室辅助装置直径仅47mm,重g,由磁悬浮血泵、控制线、外部控制器和电源等部分构成。我们把人工心脏安装在患者左心房的心尖上,内部的泵体将原本心脏输送不出去的血液抽出来,再利用动力输送到全身。”

崔勇表示,针对陈先生的病情,医院专门组织相关科室专家,并特别邀请到医院左心室辅助装置首席专家HowardToddMessey教授,对陈先生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充分探讨和术前评估。与会专家均认为陈先生具有明确的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适应症,预计能够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实现在挽救生命的同时,为其心功能恢复提供机会,并为远期可能接受的心脏移植赢得充分的时间。

陈先生及其家人欣然接受了人工心脏的手术方案,大家一改愁云惨雾的心情,都积极为即将到来的手术做准备。

微创植入挽救衰竭心脏

时间就是生命,陈先生的手术刻不容缓。在医院大力支持下,崔勇迅速协调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超声医学科、输血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充分讨论病情,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操作流程和细节,并在手术前一天进行了集中培训和操作预演。

因为陈先生做过心脏手术,如果从原来的切口开胸,会增加纵膈和心包游离过程中心脏损伤的风险,并且由于开胸手术需要将心包和纵膈内粘连的组织分离开,术后出血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手术选用的新一代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体积小、重量轻,适合使用微创技术植入。基于这些考虑,崔勇选择了微创植入的方法。此前,这在全国都没有先例。

崔勇手术中

在麻醉科常务副主任严美娟团队的密切配合与辅助下,崔勇充分利用2根肋骨之间的空隙,从左侧心尖部胸壁开口,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将左心室辅助装置固定在左心室的心尖部,再通过右侧胸部的小切口,将心室辅助装置的人工血管吻合在升主动脉。手术开口严格控制在10厘米以内,手术过程非常顺利,陈先生的心脏开始逐渐恢复稳定跳动。在心脏大血管外科体外循环团队的精准调控下,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参数调整到位,陈先生顺利脱离体外循环辅助,动脉血压、心率、右心导管等指标满意。经过经食道超声的确认,左心室辅助装置位置满意,手术获得圆满成功。

即将消逝的生命焕发新生

陈先生手术完成后被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治疗。重症医学科主任孙仁华、副主任洪*团队和超声医学科主任孙立涛、王珍珍副主任医师对陈先生的双心室功能及其与左心室辅助装置的协调进行了精细调节和管理,并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术后治疗方案和早期康复计划。在多个科室的共同努力下,陈先生平稳渡过了术后危险期,循环功能逐渐稳定,在术后第一天便脱离了呼吸机。不久,在呼吸训练师和护理团队的帮助下,陈先生开始在ICU进行早期康复训练。1周后,陈先生转至心脏大血管外科普通病房,开始进行术后的常规治疗和锻炼。

“看,我走得还行吧,来回走一圈没问题!”回到普通病房的陈先生“如鱼得水”,抽空在病区里“遛弯”,畅想着到时候可以去家附近的公园呼吸下新鲜空气。

陈先生在病房康复中

出院前,陈先生的检查结果提示:左心室辅助装置的位置满意,胸壁微创小切口愈合良好,没有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经过崔勇团队的综合评估,准予出院。“谢谢崔主任,您胆大、心细、有担当,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

一个月3例,晋级全国“第一梯队”

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锐意创新的突破精神,崔勇的“无可见疤痕小切口”微创治疗心脏疾病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传统需要经过胸骨正中切口才能完成的手术,例如同期多瓣膜手术、大血管手术和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外科手术等,目前均可通过右侧腋窝下约4cm的隐蔽小切口完成。手术成功率和手术量在均处于全国前列。

年11-12月仅一个月内,崔勇团队已成功开展3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患者恢复良好。医院医院中较早开展这项新业务的“第一梯队”。

崔勇说,人工心脏植入是患者可选的一种生存之路。“另一种办法是心脏移植,但大多数终末期心衰患者无法获得心脏移植的机会,往往在等待移植的过程中不幸去世。且有一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选择心脏移植,这时就可以选择人工心脏植入。目前两者5年的生存率没有明显差异。”

“离家时,半死不活,回家时,已获新生。”今后,将有更多的“陈先生”获益。

患者节后到院复诊

“我觉得我已经完全适应人工心脏了,它就是我身体的一部分!”1月31日,第一例手术患者也在节后到崔勇处复查,一切良好。“真的太感谢崔勇主任了,他给了我新生。”

(通讯员史俊)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开胸不断骨浙江省人民医院开展全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