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徐心怡彭琨
3月4日上午11时许,一名心跳骤停的男性患者沈先生,被救护车送到了湘西土家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紧急救援。医务人员轮流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的接力,经过3小时的生死较量,患者恢复了正常的窦性心律。
3小时急救接力
沈先生今年48岁,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医院心内科就诊时,心内科主任医师就对他下过1次病危通知书。这一次,沈先生在家中突发室颤,接到急救电话后急救医生立马出动,赶到时沈先生已经出现抽搐、神志不清等情况,从接到患者起便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并先后2次除颤。医院不远,20分钟内,沈先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主任唐昭喜正在为患者做心肺复苏,副主任吴玉香等待接力
“如果是在黄金时间内,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抢救,那么被抢救回来的几率就很小了,脑部就会缺血,甚至死亡。”
心脏骤停,供血功能停止,血氧饱和度极低,射血分数值为18%(射血分数正常值为50-70%,低于35%便是高危,极易猝死)。患医院急诊科时,便是这样的危急情形。
生死一线,刻不容缓。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熟练配合,徒手心脏按压,上呼吸机,注射肾上腺素,进行除颤,所有人争分夺秒地死神较量。1小时后,沈先生的自主心跳一直没有恢复,双瞳孔的对光反射也在渐渐消失,但患者仍有一丝呼吸。
“为了挽救患者生命,即使有一丝希望,也不轻言放弃!”急诊科副主任吴玉香医生说道。此刻,绝对不能停下!
急诊科医务人员轮流为患者进行人工心肺复苏,5分钟左右轮换一人,大家一刻也不敢松懈。
“我们主任和副主任中午连午饭都顾不上,水都没喝一口,一直在接力。”护士长杨建萍说道。
在抢救过程中,还邀请了心血管内三科主任彭学军连续两次紧急指导抢救。
家属在急诊室外焦急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三个多小时连续作战,三个多小时的高度紧张,急救人员都疲累不堪,但看见患者那一丝生的希望和逐渐好转的情形,大家都充满了斗志。最终,在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努力下,患者沈先生心率恢复,血氧饱和度逐渐逐渐上升,瞳孔状态良好。
抢救之后,患者沈先生生命指征逐渐恢复
还未来得及休息的吴玉香激动地说:“急救3小时这是非常罕见的,这是我从事急诊二十多年来遇见的第一例,能把他救回来真的是太好了!”
沈先生心跳恢复了,呼吸有了、血压也有了,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但依旧不稳定,而且其还是神志不清。湘西医院又组织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医生集体对患者进行会诊,进一步优化落实后续治疗。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会诊
据心内三科副主任田鑫介绍,沈先生患有严重的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医院心内三科出院。沈医院医院就诊,但由于自身养护和饮食、作息习惯等原因,心脏病一直得不到好转。这次室颤无疑对他的身体是雪上加霜,情况已经十分危急。田鑫说:“急诊科做了很有效的急救措施。3小时能够把患者抢救下来,而且有现在这样的稳定状态,实属不易。”
抗疫“医”线,急诊人在坚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急诊科同样肩负重任,提高响应级别,全员严阵以待,严格落实防疫任务,不仅承担起发热病患的分诊工作,还担负起着院前、院内危重病人的转运和抢救工作。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第一站,过年期间,本就是急诊科压力最大,最需要人手的时候。但是新冠疫情爆发,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急诊医务人员们纷纷积极请战,前往一线。
忙碌的急诊科
护士长杨建萍介绍,“为了打好这次抗击疫情的阻击战和总攻战,急诊科有1名护士驰援武汉一线,抽调了3名医生支援州内抗疫工作,还有5名护士投入到抗疫工作的培训中。”
重任之下,急诊科依旧保持着高速运转。护士长杨建萍说,从1月20起,休假的医务人员纷纷返岗,共同坚守。“这段时间,我们急诊的医务人员值班的时间都非常长,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下午3点,从早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6点。有一天晚上,我们连续抢救了3个危重病人。”
超负荷的急诊科每一个医护人员都保持着战斗状态,一直在坚守,为抗疫前线筑起大后方最坚实的堡垒,做最强力的支撑。
新患者被送至急诊科
下午15:25刚从死神手中抢回沈先生的生命,又有一位急诊病患被送进急诊室,医护人员还未停歇,又进入了紧张有序的抢救工作中。
吴玉香、杨建萍等人对患者展开急救
急诊科的故事还在上演,战斗还在继续……
[责编:莫成]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