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文化啃老族
TUhjnbcbe - 2020/7/29 12:06:00

文化啃老族


文化啃老族


啃老族


放眼看去,每部经典底下似乎都聚集着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一群中华儿女,“子子孙孙,每天挖山不止”。如今这些人,亦可给一个新的称谓:“文化啃老族”。不过,作为本质意义上的文化,不是靠机灵甚至所谓的“智慧”就能替代的


  文/老村


  开书店的朋友认真地告诉我,这些日子,他看够了一些所谓的“学者”的面孔。现在他每日最头疼的,就是如何躲避与这些人见面。这些人,一个个似乎都太懂“国学”,太有“学问”了。无论什么话题到了他们那里,都会滔滔不绝地引经据典,议论、发挥、解释上一番。他们那张嘴儿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为教导别人用的。


  我立即认可他的说法。因为朋友说这话的时候,我似乎能看到他所说的那些人,之乎者也地高谈阔论一番之后,转身离去后的背影。确实这几年没少见这种人,什么地方都少不了他们那张嘴儿。只是这些人在他转身离去之后,除了留下一串漂亮的闪亮的经典言辞之外,别的什么也没留下。不消两日连所谓闪光的碎片,也消逝得无影无踪。


  自然也还有电视的推举,每隔三年五载或三月五月,总有个别奇怪的善言者,以“传播国学”的面貌出现。这种人按说对社会多有益处,最起码对一些古典常识的普及,颇见效用。


  春秋时期诸子百家,虽没有广播电视,这现象应该有的。当时有个叫公孙龙的,口才好生了得!讲起话来岂止是雄辩,甚至到诡辩的程度。白马非马即是他的杰作。辩能成名,甚而致富,此是一个久远的例子。


  今日的公孙龙之辈,有电视先进手段的帮忙,名利扩张之速,昔不能比。“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放眼看去,每部经典底下似乎都聚集着大大小小有名无名的一群中华儿女,“子子孙孙,每天挖山不止”。如今这些人,亦可给一个新的称谓:“文化啃老族”。开始是啃《红楼梦》,接着啃孔子,啃完孔子啃老子,啃完老子再啃庄子,……


  我认识一位个体编书匠。前些年,他靠剪刀浆糊,编了许多紧跟市场的文学图书、心灵鸡汤之类。几年不见,突然出息了,居然出版几本国学大著,据说他还在什么书院办起国学讲座,公开收徒授课了。


  我接大著在手,惊恐不已地翻阅几页,当然很怀疑他。只是我丝毫不敢怀疑他的聪明。他的水准,和世面上流行的那些东西比水平也不会低到哪里。只是这情形让我无名地感到悲哀。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文化啃老族”似乎并没坏处。这位曾经的编书匠,看他的衣装打扮言谈举止,就知道他比过去那些年,日子混得滋润了许多,人也文雅了许多。


  不过我想说的是,作为本质意义上的文化,不是靠机灵甚至所谓的“智慧”就能替代的。有人抖了一辈子文学机灵儿,场面上亦可以忽悠一时,只是人品不高,正义乏有,最终仍将与文化的本意无关。


  起初,大概也是经典产生的时候,第一个发现这里面有问题的是老子本人。他在《道德经》里,不止一处强调“语言”的害处,“语言”对于一个人获取真知的误导。接着是孔子他老人家,对机巧善辩、靠嘴皮子吃饭的人,亦颇多不屑,表述上更是十二分地干脆:“巧言令色,鲜矣仁。”可谓一语中的。《论语》大量地存在着对言说过分的反感和批评。他甚至将少说多做,看成是一个人成为君子、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


  (作者为作家、画人,现居北京)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