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律失常1”里,我们讲到过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自律性异常升高2.触发活动(后除极)3.传导阻滞4.折返
所以对应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1.降低自律性2.减少后除极3.改变传导性或延长ERP,消除折返
?心脏的三个电生理特性和最主要影响因素
兴奋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
传导性→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慢反应细胞ICa-L,快反应细胞INa)
自律性→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外向电流IK失活,内向电流If激活)
1.降低自律性
降低4相斜率
2.减少后除极
(1)减少早后除极
缩短APD
(2)减少迟后除极
抑制胞内Ca2+超载
抑制迟后除极的0相去极化
3.改变传导性或延长ERP
绝对延长ERP
相对延长ERP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Ⅰa类:减慢传导,延长复极(阻Na+阻K+)
广谱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①适度阻滞钠通道(活化和开放期的),降低AP0期除极速率
②不同程度抑制钾及钙通道,延长复极过程,尤其显著延长有效不应期绝对延长ERP
2.Ⅰb类:略减慢传导,加速复极(阻Na+促K+)
室性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①轻度阻滞钠通道(已除极、失活的,与其他Ⅰ类药物相比,其从钠通道中分离的速度更快),轻度降低AP0期除极速率
抑钠内流主要作用于希浦系统,只对心室作用,室上性无效。
②促进钾外流,缩短复极过程,缩短动作电位时程相对延长ERP(拉长0相,其他↓)
3.Ⅰc类:明显减慢传导,对复极影响小(阻Na+)
室上性、室性普罗帕酮
①明显阻滞钠通道(开放的,在舒张期与钠通道分离缓慢),显著降低AP0期除极速率及幅度,明显减慢传导
②对复极过程影响小
★生理P-ERP和APD往往呈平行关系,但两者反映的膜特性不同,ERP反映膜的去极化能力,APD反映膜的复极化速度。一般而言,若能使ERP相对延长(ERP/APD比值增大)则可产生抗心律失常的效果。如Ⅰ类药中的奎尼丁可延长ERP和APD,但其延长ERP的作用大于APD;又如利多卡因缩短ERP和APD,但其缩短ERP的作用小于APD。两者殊途同归,都能增大ERP/APD比值,从而起到抗心律失常效应。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室上性美托洛尔(倍他乐克)
儿茶酚胺类→激动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cAMP转导通路→激活胞膜上L型钙通道,起搏电流(If)增加→增加Ca2+内流,∴交感神经兴奋过度或者儿茶酚胺类释放过多会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
尤其抑制窦房结的4相,除极慢,不应期也长,大家都被窦房结压着,看他一个人慢慢跳。
(三)Ⅲ类(延长APD药)
广谱胺碘酮、索他洛尔
抑制多种钾通道IK、IK1、Ito,延长APD和ERP绝对延长ERP
还抑制ICa-L、INa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室上性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五)腺苷
活化G蛋白偶联腺苷受体而降低cAMP,主要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活性。窦房结和房室结对本药的生理剂量极敏感,产生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从而打断房性心律失常在房室结的折返环。本药对预激综合征旁路的前向传导无作用,可终止房室结参与的室上速(包括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腺苷起效快且半衰期非常短(10s),临床上将其作为室上速的首选急诊用药
部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