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期,目前缺乏对儿童期HCM的特征及预后的详细描述。近日,在《EuropeanHeartJournal》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很好地对比了儿童期与成人期HCM在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见图1)。
图1.肌节HCM的自然病程因HCM的诊断年龄而异
研究背景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主要特征是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大(LVH),通常由编码肌节基因上的致病性变异导致的。HCM患者可能会出现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力衰竭(HF),然而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此外,HCM的诊断年龄存在显著差异,HCM在一般成人中的患病率为1:,而儿童期的发病率远低于成人(约0.24–0.47/10万)。普遍认为,HCM通常发生于青少年期,儿童期发病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有关,但HF和房颤(AF)风险较低。然而,支持此观点的研究有限。
研究方法
通过大型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来自心肌病登记处(SHARe)的名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按诊断时的年龄进行分层:1岁(婴儿期)、1-18岁(儿童期)、18岁(成人期),并评估反映心力衰竭(HF)、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VA)、心房颤动(AF)的综合终点,也包括中风和死亡的综合终点。
研究结果
1.肥厚型心肌病有三个阶段的诊断高峰:婴儿期(1岁)、青少年期(十几岁)和中年期(50岁),在这名HCM患者中,婴儿期确诊的为例(2.4%),儿童期确诊的为例(14.7%),成人期为例(82.9%)(见图2A)。若按肌节变异状态来分,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蓝绿色)比非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粉红色)早9.3年出现。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在50岁之前更为常见,而非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在50岁之后更为常见(见图2B)。
图2.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诊断年龄分布(n=)
2.儿童期发病主要是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而婴儿和成人的肥厚型心肌病更常见于非肌节性心肌病。在肌节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MYH7基因变异在生命早期更为常见,而MYBPC3基因变异患者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见图3)。
图3.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年龄的基因型分布
3.在基线SHaRe随访后的前30年,儿童期HCM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年,并且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特别高,需要对心衰进行先进的机械支持(见图4)。在此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相对稳定,约为0.7%/年。儿童期发病的HCM患者最有可能患有肌节病。与非肌节性儿童期HCM相比,儿童期肌节性HCM患者的整体心脏复合结局风险增加63%。
图4.儿童期肥厚型心肌病心脏事件的累积发生率
注:AF:心房颤动;HF:心力衰竭;OC:总体;VA:室性心律失常。
4.与成人肥厚型心肌病相比,儿童肥厚型心肌病的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36%,需要移植或心室辅助装置的风险增加2倍(见图5)。
图5.儿童期(n=)与成人期(n=)肥厚型心肌病的预后比较
结论
儿童期确诊为HCM的患者,在临床特征、基因型和心血管结局方面存在重要差异。与成人期确诊的患者相比,儿童期HCM患者更可能患有肌节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更高,晚期HF的发生频率更高。这些发现有助于改善患者分层,并强调需要更好地了解疾病生物学。
参考文献
NicholasAMarston,LarryHan,etal.Clinicalcharacteristicsand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