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多巴胺VS多巴酚丁胺,不要再傻傻分不清了
TUhjnbcbe - 2021/12/4 16:53:00
在麻醉医生日常工作中,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作为调节患者血压,保持组织有效灌注的主打血管活性药物,总是放在抢救药品中最显眼的位置。它们同属一个家族,却各有各的优势。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均为β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儿茶酚胺类正性肌力药物。那么两者在使用上有何区别呢?

药理作用

1、多巴胺

主要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产生多巴胺作用。为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在体内为合成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的前体物,存在于外周交感神经、神经节和中枢神经系统,为中枢神经递质之一,但因不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主要表现为外周作用。具有兴奋肾上腺素α、β受体的作用,但对β2受体作用较弱;同时也作用于肾脏和肠系膜血管、冠状动脉的多巴胺受体,为较理想的抗休克药物,其末梢作用较复杂。

?小剂量(一般滴注速度<3μg/kg?min):主要是多巴胺样激动剂作用,有轻度正性肌力和肾血管扩张作用;

?中等剂量(一般滴注速度3~5μg/kg?min)时主要兴奋β受体,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

?较大剂量时(一般滴注速度>5μg/kg?min):α受体激动效应占主导地位,周围血管阻力增加,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及尿量反而减少。

2、多巴酚丁胺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主要兴奋β1肾上腺素受体,有轻微的α作用,大剂量时有β2的血管扩张作用,对心肌有正性肌力和较弱的正性频率作用,能激活腺苷环化酶,使ATP转化为c-AMP,促进钙离子进入心脏细胞膜,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本品可与硝普普钠等血管扩张药联合使用。

本品静脉注入1-2分钟内起效,如缓慢滴注可延长到10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t1/2约为2分钟,一般静注后10分钟作用达高峰。T1/2约为2分钟。

临床应用

1、多巴胺

功能主治

主要用于心肌梗死、创伤、内*素败血症、心脏手术、肾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休克综合征;补充血容量后仍无法纠正的休克,尤其对少尿及周围血管阻力正常或较低的休克;洋地*及利尿药无效的心功能不全。

常用剂量

?治疗休克、心力衰竭小剂量(滴注速度3μg/kg?min)起始,根据病情逐渐调节,最大滴注速度20μg/kg?min,滴注速度>10μg/kg?min时,外周血管收缩明显,增加脏器缺血风险。

?治疗心源性休克滴注速度0.5~2.0μg/kg?min。

不良反应:

偶见恶心、呕吐、胸痛、心悸、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头痛等。大剂量时可见心律失常、呼吸加速等,停药后即可迅速消失。外周血管病患者长期用药可发生手足疼痛或手足发冷。外周血管长期收缩可致局部坏死或坏疽。过量用药可致严重高血压,如发生应停药,必要时采用α受体阻滞药治疗。

禁忌证:

嗜铬细胞瘤、环丙烷麻醉者、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禁用,高血压、闭塞性血管病患者应慎用。

2、多巴酚丁胺

功能主治

主要用于严重收缩性心力衰竭,如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心肌收缩力下降引起的心力衰竭(包括心脏直视手术后所致的低排血量综合征);心源性休克;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

常用剂量

?治疗心力衰竭起始滴注速度为2.5μg/kg?min,一般维持在2.5~10μg/kg?min,如果患者能够耐受且有需要,可逐渐增加滴速至20μg/kg?min,一般持续用药时间不超过3~7d。

?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滴注速度为2.5~20μg/kg?min,具体治疗时间和给药速度根据患者反应决定(如心率、血压、尿量及是否出现异位搏动)。

不良反应:

可有心悸、恶心、头痛、胸痛、气短等。剂量较大时偶有收缩压增加或心率增快。

注意事项

1、多巴胺

?使用时监测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图和尿量,用药前需纠正低血容量。

?静脉滴注期间,若血压继续下降或剂量调整后仍无改善,应停用,并改用作用更强的血管收缩药。

?突然停药可产生严重低血压,停用时逐渐减量。药物过量时应停药,必要时给予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心衰病情越严重,患者对多巴胺反应性越低,多巴胺使用剂量应加大。

2、多巴酚丁胺

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禁用。

?本品不能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联合使用。

?对房颤伴有室率增快患者,需先用洋地*,再用本品治疗。

?滴速超过每分钟每公斤体重10μg时,可能出现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本品在使用期间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根据病情调节合适剂量。

?本品不得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用药前需纠正低血容量。

?对于重症心衰患者,连续静脉应用会增加死亡风险。

end

共同探讨麻醉

扫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多巴胺VS多巴酚丁胺,不要再傻傻分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