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简介
傅建伟、男,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医院心内科电生理团队主要术者之一,擅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曾在美国Upstate医院研修学习,主持浙江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3篇。
本期指导作者简介
郑建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目前主要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主持浙江省自然基金课题1项,省厅局级课题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
心房颤动(AF)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中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与普通人群相比,HCM患者发生房颤的可能性高4-6倍。尽管现代HCM治疗策略显著降低了房颤相关死亡率,但这种心律失常仍然生活质量下降、栓塞性卒中和死亡的重要原因。HCM卒中的最佳预防取决于及时识别AF。虽然已经构建了许多风险模型来预测一般心血管人群的房颤发生,但没有一个模型在HCM中得到验证。近期在Circulation:ArrhythmiaandElectrophys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对HCM患者发生AF的预测模型:HCM-AF评分。
研究设计在TuftsHCM中心对例HCM患者进行了随访,并对其进行了模型开发(开发列队)。医院的名患者队列用于外部验证(外部验证列队)。模型生存队列中的数据生成HCM-AF评分,预测2年和5年时发生AF的概率:左心房尺寸(每增加6mm,则增加2分)、临床评估时的年龄(每增加10年,则增加3分)、初始HCM诊断时的年龄(每增加10年,则减少2分)和心力衰竭症状(如果有心衰症状,则增加3分),详见下表。研究结果HCM-AF评分将风险分层为低风险(1.0%/y;分数≤17)、中等风险(1.0-2.0%/y;得分18至21),以及高风险(2.0%/y;分数≥22)。HCM-AF评分的一致性在开发队列中为0.70,在外部验证队列中为0.68。在开发队列中,17.2%的高危患者在5年后发生房颤(3.4%/y),而只有3.3%的低危患者在5年后发生房颤(0.7%/y)(P0.)。同样,在外部验证队列中,13.3%的高危患者发生房颤(比率2.7%/年),而只有1.1%的低危患者发生房颤(比率0.2%/年)。HCM-AF评分对未来房颤风险的预测能力高于左心房大小(一致性为0.58),且优于其他非HCM风险模型。研究结论:HCM-AF风险评分是一种新的预测工具,可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发生房颤的未来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与左心房大小单独或非HCM疾病中使用的其他AF风险模型相比,预测能力更强。之江心学评述:肥厚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识别一直受到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