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王晨MD,PhD
JACC:Asia近期发表了一篇题为“亚太地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多基因风险分数”的综述,探讨了多基因风险分数(PRS)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预防和诊治中的意义及展望。该文通讯作者为澳大利亚Monash心血管研究中心的StephenJ.Nicholls。
既往研究已发现大约一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易患表型存在一定遗传基础。尽管单个等位基因的变异对ASCVD的发病风险只有很小的影响,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当将这些不同的基因突变汇总分析并赋予一定的权重,形成“分数”后,就能够进一步评估个体的(ASCVD)风险,既多基因风险分数(PRS),且这种评估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心血管风险因素评估。文中举例说明,大约一半的ASCVD易患性能明确有遗传因素参与。尽管如家族性高脂血症这类能够引起早发缺血性心脏病的遗传病已经明确其基因突变位点位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LDLR的编码基因上,但是这部分病人只占到了早发心肌梗死人群(55岁以内)的1.7%,而高PRS的病人却占到早发心肌梗死人群(55岁以内)的17.3%。现已发现,ASCVD发病风险能够被包含多个单基因位点变异(SNVs)的多基因风险分数(PRS)所预测,但是这些基因变异位点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炎症这些主要的ASCVD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
目前PRS的临床转化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1.现有的分析方法多来源于欧洲裔人群的队列研究,并不能很好的预测非欧洲裔人群或个体的心血管风险,因而现有的PRS在亚太地区人群中的应用会有一定的限制。2.目前PRS中的部分基因变异位点与ASCVD发病机制的关系仍不明确,在对ASCVD进行有针对性的疗法时,指导意义有限。3.目前无前瞻性研究证实基于PRS的针对性治疗能够改善ASCVD患者预后。
多基因风险分数(PRS)具有种族特异性,因为其所包含的单核酸变异往往是具有种族特异性的,但现阶段已明确的ASCVDPRS均来自于对欧洲裔人群的队列研究,因而,开展对亚太地区人群的ASCVDPRS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目前亚太地区的学者也在为建立符合亚太地区人群的PRS做相应的工作,已有针对日本人群中全基因组PRS发现超过35,个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普通基因变异的报道,以及印度和孟加拉等南亚地区的人群的全基因组PRS研究,但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文章最后作者指出:现有的来自欧洲裔人群的PRS是否在亚太地区人群中是否适用,以及进一步确立适用于亚太人群的PRS都需要在未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
参考文献:TadaH.,YeoK.K.,LiJ-J.,etal.“PolygenicriskscoresforatheroscleroticcardiovasculardiseaseintheAsia-Pacificregion”.JACC:Asia;1(3):–.DOI:10./j.jacasi..08.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章。
声明
如需转载本篇文章,请邮件联系judy
skyvp.net并注明您的隶属机构、联系方式、希望转载的文章标题、希望转载的平台等信息。我方会对您的转载申请进行评估,并以邮件方式通知是否可以进行转载,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