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的青春期,相信很多家长朋友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苦恼:乖巧懂事的孩子变得很“叛逆”,或暴躁、或消沉、或淡漠……其实,这种种的“逆反”行为也许不仅仅是单纯的青春期表现,还有可能是心理疾病。
近日,小丁(化名)在妈妈的陪同医院精神心理科诊室。他是一名初中生,穿着校服,戴着口罩,露在外面的一双眼睛也时刻躲闪着,不愿与我对视。妈妈介绍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小丁是奶奶带着的。当他开始出现消沉、淡漠等现象时,一度认为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直到问题越来越严重,才发觉小丁可能是出现了心理问题。
了解小丁的基本情况后,我开始对他进行心理测评。他很少说话,很多问题都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大多时间会沉默不语。学校里没有关系较好的同学,和奶奶相处的关系比较一般,当问到“觉得和你关系最近的人是谁?”他似乎有些无可奈何地说:“还是奶奶吧。”
作为一个留守少年,父母在家庭情感中的缺失也许让小丁没有感受到完整的爱,奶奶的隔代教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慢慢地,他不再有感兴趣的事物,也不愿和人亲近、交流,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关上了心中对外的那扇门。完成心理测评问卷后,结果也在预料之中:“回避型人格”、“中重度失眠”等。接下来,便由精神心理科医生对其给予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接待完小丁后,我也陷入了沉思。最近来看精神心理门诊的孩子越来越多了,这其中留守少年相对较多。这些孩子高兴时得不到父母的赞誉,忧伤时得不到父母的安慰与拥抱。长此以往,情感上得不到有效的宣解与引导,便会日益暴躁,日益消沉,日益淡漠,甚至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物质和精神需求缺一不可。现在一般家庭中,孩子们的物质需求并不短缺,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情感需求却缺位了。但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能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摒弃了对心理疾病的排斥和偏见,能及时地向专业医生寻求帮助,及早干预。
健康不单只是没有躯体疾病,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和对社会的完好适应性。如果您发现孩子一直郁郁寡欢,对生活没有热情,或较以往变得格外的暴躁易怒等,都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