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我们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有一定的顺序,人们能感觉到的心跳通常是心室的收缩。
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不能正常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能带动心室完成一次收缩舒张,有的心房颤动不能,导致我们感觉心跳不整齐,毫无规律。
简单理解正常心跳是一下一下很有规律的跳动;房颤则是没有任何规律的乱跳。
一、房颤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的大。据预测,年全球房颤患病人数约万。预计到年,中国房颤患者男性万,女性万。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70岁以上发生率10%。
房颤的危害巨大,可使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造带来一定负担。
中风患者中约20%是由房颤导致的。房颤患者,由于心房不能规律地收缩舒张,容易凝固形成血栓,血栓如果脱落随血液循环,栓塞在脑血管的几率最大,危害也最大,可导致脑卒中甚至死亡。有研究显示,合并有房颤患者的脑卒中致残率明显大于无房颤患者。
长期房颤也会引起心衰,而心衰也会加重房颤,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心衰患者中房颤的年发生率约为54%,房颤患者中心衰的年发生率约为33%。合并心衰的房颤患者,远期预后差,住院率高,死亡率高。
二、好多原因可以引起房颤,常见原因就是:风心病,冠心病,年龄大了,慢性肺病,所有引起心脏结果变化的疾病,还有甲亢、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
初发房颤的人大多会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等感觉。随着房颤持续时间延长,逐渐就适应了这种感觉,就没有不舒服了,甚至有一部分房颤患者呈隐匿性,就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房颤了。
如有心慌、心悸等不适,及时就近检查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老年人,尤其合并疾病较多的人,建议定期查心电图,发现隐匿性房颤。理论上动态心电图也有助于诊断。
三、一旦发生房颤,我们要积极的治疗,避免中风,避免心衰。
1、维持窦律——转复房颤,维持正常窦性心律
药物转复和非药物。
目前我们常用转复药物包括: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等,但这些药物一方面有副作用,一方面不能保证长期有效。胺碘酮长期服用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肺间质纤维化、心动过缓等。
现有的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减少房颤发作,而不能消除房颤。
射频消融术可以根治房颤,但一方面费用较高,疗效一般,成功率50-60%左右,复发率较高。
2、抗凝治疗——预防房颤的脑卒中和其他血栓栓塞并发症
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我们临床常用CHA2DS2-VASc积分,指导抗凝治疗。心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抗凝。
常用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
华法林,应用已久,个体差异比较大,受很多食物、药物有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药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INR,调整剂量,我们的目标INR2.0~3.0之间,这样的数值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
也正因为华法林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会导致出血,而且需要经常抽血,所以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很多人不愿意服用。
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逐渐被大家接受,但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球房颤抗凝药物的应用率约34.4%,而我国仅13.5%。很多朋友认为房颤没有不舒服,就不愿冒着出血的风险去抗凝治疗,但没有不舒服不代表没有风险,宣传房颤危害,培养抗凝意识,迫在眉睫。
(房颤脑卒中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低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风险大于获益。)
3、控制心率——降低心率,改善不适
大多数初发房颤,发作时,心率较快,不但给患者带来不适,且增加急性心衰风险。所以控制房颤发作时的快速心室率,能消降低心衰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运动耐量,预防心肌病。
我们遇见心室率偏快的房颤,常用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β受体阻滞剂(倍他乐克)、洋地*类(西地兰)、胺碘酮(可达龙)、索他洛尔、普罗帕酮(心律平)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
4、左心耳封堵
非瓣膜性房颤90%以上的血栓来自左心耳。左心耳封堵术,可通过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脑卒中目的,可作为抗凝药物的补充替代治疗。
对于房颤发生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是非常明确,但和基础心脏病及年龄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要预防冠心病,预防高血压,戒烟限酒,以减少房颤的风险。
房颤并不是心慌、心悸那么简单,房颤会引起中风,会引起心衰,比我们想的可怕,而且房颤像一张狗皮膏药,一旦粘上,很难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