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你中了几条
TUhjnbcbe - 2022/9/12 9:11:00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个体的生活需求急剧增加与现实的窘迫所产生的矛盾逐渐扩大,心理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以前的人,有的吃饱喝足就差不多满足了,现在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心生困惑和焦虑抑郁。

面对这种困境,要么就转为佛系,降低欲求。要么就不择手段,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多数人在两者之间无法做出选择,都会陷入深深的焦虑,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过度焦虑会诱发哪些心理疾病?

01、惊恐障碍

也被称作急性焦虑发作。

由于自己过度焦虑,害怕事情做不好,从而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抗拒害怕的心理,惊恐障碍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伴有濒死感、失控感、大难临头感。

心脏:感到心悸,心脏好像要跳出来,胸痛,心跳不规律。呼吸:胸闷、胸前有压迫感;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快要透不过气。神经:头痛、头晕、晕厥,手抖、大汗淋漓等。躯体:四肢麻木、口周发麻、面色苍白、腹部坠胀等。

惊恐障碍一般起病急骤但也终止快,通常持续20-30分钟,但一段时间过后也可能会突然再发。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焦虑型人格的人对未知的危险反应越强烈,就越容易促发惊恐障碍。过度劳累,经济困难,婆媳、夫妻矛盾,分离等等,都会使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产生较大的焦虑和恐慌反应。一些基础疾病可以导致类似惊恐发作的症状,例如心脏二尖瓣脱垂、肾上腺嗜铬细胞、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此如果出现类似症状,需要先进行相关躯体检查,如心电图、心脏彩超、甲状腺功能等排除躯体疾病。在确诊为惊恐障碍之前,建议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排除躯体疾病,既能打消疑虑,又能避免耽误疾病治疗。

02、广泛性焦虑障碍

又称慢性焦虑症,通常是由于长时间对工作和生活的紧张焦虑而引发该心理疾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想法存在持续的、过度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和焦虑的综合症。

患者除了存在精神上的紧张、担心,还往往出现躯体性的焦虑症状,主要表现为:

1

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包括胸闷、心慌、多汗、手抖。

2

运动性不安,如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紧张性头痛、肌肉紧绷感等。

3

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过分的警觉,比如对声音、光线过于敏感,难以入睡、易惊醒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常与应激有关,通常开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但也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常与生活应激事件相关,特别是有威胁性的事件,如人际关系问题、躯体疾病以及工作问题。生活应激事件的持续存在可以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慢性化。同时,认知特点,如“非黑即白”、“灾难化”等也可以使症状顽固化。

03、特定恐惧症

特定恐怖症是对于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一种恐惧,会严重干扰个人的功能。

有的人对蛇或老鼠有恐怖症,以至于不能阅读杂志,因为害怕会突然看到一张这类动物的图片。有的人害怕高处、暴风雨、水、森林等自然环境,害怕其隐藏着看不见的危险。有的人晕针、晕血。有的人害怕电梯、公交车,或其他幽闭场所,也有的人广场、球场、沙滩等空地。

这些特定恐惧症,患者不处于这些特定场所或情境时不会引起焦,而且往往可以预知,患者多采取回避行为来避免焦虑发作。但若是突然直面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易导致惊恐发作,表现为胸闷、心悸、颤、腿软、虚弱、晕倒等。

04、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状。通常优秀的人会对自己有更高要求,家人和朋友也会给予更多希望,这也是变相的一种压力,也会导致诱发强迫症。

一般来说患者自知力完好,知道这样是没有必要的,甚至很痛苦,却无法摆脱。强迫性思维是思想层面上的表现,脑中经常反复出现令人感到困扰的想法或画面,比如经常怀疑自己门、窗、水龙头未关好锁好,怀疑自己要失控等。强迫性行为是动作层面上的表现,即强迫自己实施的某些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水龙头是否关好锁好,敲门一定敲三下等。

强迫症同遗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发作强度可能因患者的个人处境和外部环境而有轻重变化。当患者心情欠佳、疲劳或体弱多病时较为严重,傍晚时症状也可能相对严重。当患者心情愉快、精力旺盛,或工作、学习紧张时,强迫症状可减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尽可能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顺其自然。这有助于预防轻度的强迫思维或其他强迫症状发展为强迫症。

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堪忧,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或是抑郁倾向,在年轻人中都有扩大和加重的趋势。

究其原因,大家众说纷纭,但我认为,这是因为年轻人所接触的信息更加先进,愿意认同并接受这种概念,而不是讳疾忌医,一昧的排斥和拒绝。

只有你正确的认识了心理疾病,你就能够很好的根据你的精神状态,去刻意式的控制,或使症状减少发生,如果能够在医生的帮助下,改变或者导致心理疾病的行为和思维的方法,治愈效果会更加理想。

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你中了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