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午,年仅16岁的阿杰(化名)不幸突发心脏骤停,命悬一线,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生命急救由此拉开。幸运的是,他在心脏停跳近3小时后竟被“奇迹”般救回!
据了解,劫后重生的阿杰目前脑功能恢复很成功,认知语言及运动功能也恢复较好。截至记者采访时,他已可以下地自主走路。
16岁少年猝然倒地心跳没了
年10月18日中午12时许,16岁的阿杰像往常那样准备去吃午饭,结果突发心脏停跳,猝然倒地。
广州医院急救医护人员到达时,阿杰躺卧在地,面如死灰,四肢紫绀,一位老人家和一位年轻人正在轮流为他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医务人员快速穿越围观人群进行急救。然而情况并不乐观,阿杰出现的是心跳骤停中的一种——心室纤颤,电除颤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在救护车上,医护人员一路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医院急诊抢救室,一名当班的护士立马上前接替胸外按压,甚至顾不上自己有孕在身。据了解,救治过程中前后共有近十位医护人员为阿杰进行胸外按压。
注射肾上腺素、建立高级人工气道,给予呼吸支持,一系列措施均未能帮阿杰恢复心跳和呼吸,阿杰被送入重症医学科(ICU)继续救治。
“人工心肺”为他带来新鲜血液
来到ICU的时候,阿杰心跳停止已经超过1小时,远在潮汕老家的母亲在电话那头已经泣不成声,哭着求医生无论如何都要救救她的孩子。
ICU副主任张振辉教授介绍,正常来讲,只要心跳骤停超过六分钟,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就会有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阿杰的瞳孔还没散大,说明阿杰的脑功能尚存。在场的医护人员明白长时间心跳停止对阿杰意味着什么,但是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一切努力。
情况紧急,张振辉当机立断做出了上人工体外膜肺(ECMO,“人工心肺”)的决定。人工膜肺技术能把低氧的静脉血充分氧合后变成动脉血,再通过离心泵,把富含氧气新鲜的血液供应到全身,即使心脏和肺都不能工作,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也不至于缺氧坏死。
把两条比血管稍微细一点点的管子插到动脉和静脉里是ECMO的关键点。张振辉表示:“平时操作已不容易,更不用说现在患者没有自主心跳,全靠心肺复苏维持的一点点血供,再加上心脏按压患者身体的晃动,血管穿刺就像是在一艘大风大浪里颠簸的小船上穿针引线那般困难。”好在ICU之前开展的超声引导血管穿刺这一技术,让血管在超声下无所遁形,成功完成了置管。
当紫黑的血液从阿杰身体中流出来,经过ECMO的氧合变成鲜红色的血液回到阿杰的动脉里面,医务人员感到了一丝宽慰,但心还暂时不能不下,因为阿杰还未恢复自主心跳,这时心跳已停止了2小时40分钟。
心脏停跳近三个小时又“活”了回来
在ECMO的帮助下,阿杰的面色从死灰逐渐变的红润,说明他身体的氧供在好转,这是让心脏恢复自主心跳的好机会。医护人员为阿杰实施了电除颤,但是由于缺血时间过长,阿杰的窦房结也是久久不能唤醒。经验丰富的ICU医生,一早为这种情况准备的起搏器开始运作,电除颤4次后,阿杰停跳了近3个小时的心脏,终于发出了轻微的咚咚的心跳声。“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张振辉感慨。
该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叶显智认为,身边人及时的胸外按压、急诊团队持续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再加之“人工心肺”的及时使用,这三点是阿杰被成功救回的关键,尤其是目击者第一时间的胸外按压。
他提醒,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救治讲究“*金四分钟”原则,如发现身边有人突发心脏骤停,一定要及时进行有效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
随后几天,医护人员详细讨论分析病情,细化每一步治疗方案。值班人员昼夜坚守在床边,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病情变化,为仍处于深昏迷的阿杰进行亚低温脑保护,同时还进行了心脏、肝脏、肺脏、肾脏、消化系统、凝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的维护和保护。血管外科医师也为阿杰建立了足部血管的远端灌注,预防下肢缺血坏死。
在ECMO支持下的第3天,阿杰动了一下手指,这一刻让大家兴奋不已。进入第5天,循环已经稳住了,经过慎重的考虑,拔除了ECMO的支持。入院10天时,阿杰已经比较清醒……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阿杰的器官功能逐渐恢复,所给予的人工支持就一点一点地在减少。入院第25天,阿杰终于撤除呼吸支持,实现自主呼吸。
心肺复苏以后,脑功能复苏尤为关键。据该院康复科主任陈艳教授介绍,目前阿杰脑复苏很成功,认知语言及运动功能恢复较好,截至记者采访时他已能下地自主走路。
延伸阅读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目睹过心肺复苏的过程,许多患者也的确因此从*门关被拉回来。
那么,心肺复苏是绝对有效的吗?非专业人士如何掌握心肺复苏的方法,以及实施时应注意什么呢?还有,哪些突发情况下不能做心肺复苏?
八成心源性猝死因冠心病
关于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指平时身体健康的人、虽有疾病但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患者,在6个小时之内发生的非创伤不可预期的突然死亡。在临床医学上,猝死更侧重于表述为一种严重的疾病状态,它和脑死亡不一样,在发生后是有机会被成功抢救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因猝死而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5%至30%左右,中国每年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在现阶段,猝死已经成为危及大众的全世界公共问题,大多数发生在家里、工作单位、医院以及工作场所等。发生于家中或院外的猝死占80%左右,其中有25%发生于睡眠中。
关于猝死,有一个“80%现象”:8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80%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是冠心病,80%的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医学上把猝死分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最常见的病因是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在年轻人的心源性猝死中,川崎病、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心肌病、心律失常也是常见病因。
非心源性猝死的原因除了肺栓塞、严重的支气管哮喘、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外,脑干出血、羊水栓塞、严重创伤、出血、雷击、溺水、窒息、高温及低温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猝死。
随着年龄增加,猝死的几率也在增加,这也与冠心病随着年龄增加有关。多数猝死患者事先并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胸闷、心悸等不特异的感觉。猝死发生时患者的心脏和(或)呼吸骤停,体内有效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停止,会发生突然的意识散失或伴有短暂抽搐,外周动脉博动消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即停止,听不到心音,瞳孔散大。4分钟左右,人体即可进入生物学死亡期,发生不可逆的细胞死亡,特别是脑细胞受到的影响最大。
最佳急救在猝死发生1分钟内
猝死一旦发生会有严重的后果,应立即给予及时救治包括立即实施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和治疗引起猝死的原发病等。由于约80%的猝死发生在家中、工作单位或公共场所,所以目击者或者被求助者对患者心脏骤停的判断及心肺复苏技能的掌握显得极其关键。但现实是普通民众急救知识缺失,在遇见这样的突发状况时,大多能做到打电话求助急救中心,而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对发生心跳和(或)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人工通气、人工循环、电除颤等方法,帮助其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在发生猝死的第一现场,心肺复苏对于救助患者至关重要。
猝死发生1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80%至90%,4分钟内的成功率下降至50%左右,6分钟后的成功率下降至4%,10分钟后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据统计,心肺复苏开始得越早,抢救患者成功的几率就越高,每延迟1分钟,成功率就大幅下降。所以,时间就是生命,现场目击者或者施救者能立即判断出呼吸和(或)心跳骤停并尽快实施心肺复苏十分重要。
当然不是所有情况下心肺复苏都可以挽救生命。首先,伴有胸部开放性损伤、肋骨多发骨折、胸廓畸形的猝死,心肺复苏可能导致新损伤的出现,伤及心肺和肝脏;第二,患者因脑外伤等原因导致昏迷,而呼吸心跳仍然存在,胸外按压会造成肋骨和心肺的损伤而加重病情,所以在心肺复苏前要判断患者有无呼吸、心跳;第三,慢性病、癌症患者终末期出现的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可能也无法挽救他们的生命。
但是,在猝死突发现场,不容易迅速判断原因,这给如何施救带来很大阻碍。
非专业人士能否实施心肺复苏
在医疗机构,医护人员都接受过严格的心肺复苏培训,而往往在发生猝死的现场,目击者或施救者都是没有经验的非专业人员。那么,普通民众有没有可能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根据国际最新心肺复苏指南的建议,非专业的现场目击者或施救者要非常短暂、迅速地判断和识别出发生猝死的患者,以便尽快开始心肺复苏的施救。当患者对于呼叫无应答、没有呼吸、不咳嗽、对刺激无任何反应(如眨眼或肢体移动等)时,即可判定为心跳/呼吸停止,这时可请围观者呼叫急救中心并告知详细地址以便急救人员迅速到达,并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同时,国际指南推荐,对于没有任何培训经历或者只培训过胸外按压的施救者,可以只连续实施胸外按压,这也是有效的;如果接受过心肺复苏的正规培训,可以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
具体来说,患者须仰卧在坚固的平板床或地上,施救者位于其右侧,按压点位于患者胸骨下端和两侧乳头连线相交处,双手掌根同向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双臂伸直,上半身前倾,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深度至少5厘米但不大于6厘米,放松时保证胸壁完全复位;按压频率次-次/分钟,按压和通气比为30:2,即按压30次,连续人工通气2次。注意,心肺复苏前需要清理患者口腔保持气道畅通,压头抬颌,使头部后仰,后仰程度为下颌、耳郭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口对口或口对鼻吹气。
需要提醒的是,持续进行胸外按压抢救时,不要轻易中断或中断时间不要大于10秒,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的到来。
来源:综合广州日报健康明白人
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