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一种影响心脏功能的评定,就像汽车的马达动力不足,很难驱使汽车能够跑得很远,各种心脏疾病最终都是死于心力衰竭。医院心衰中心主任、上海心衰中心委员张雅君教授介绍,心力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心衰发病率居高不下,全我国发病率达1.2%,大于70岁的老人患病率达到10%,并且以1.2%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而在患病人群中,五年死亡率高达50%,而且由于愈后不佳,心衰患者出院后30天再入院率高达24.5%,心衰已成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所有心血管病发展末期都会形成心衰
各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及其他系统疾病,糖尿病、肾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在病情发展到终末阶段时,都会出现心力衰竭。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随之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再增高。而且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如果不及时预防和治疗,心衰症状会逐渐加重,每次加重都会对心脏带来不可逆损伤。因此,张主任指出,应高度重视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诊治工作。
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稍有体力活动,就会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当前,我国这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特别低,远低于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另一个方面,心力衰竭患者在得不到规范治疗的情况下,往往陷入了反复住院的恶性循环。反复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对于家庭,医院,都会产生沉重的负担。这类患者,急需进行系统的疾病管理。
张主任特别指出,心力衰竭与绝大多数慢性疾病不同,个体化治疗的特征非常重要。目前,医院医院已正式成立上海心衰中心联盟,医院建立培训和指导,专业的心力衰竭医师、护士、营养师、心理医师、社区医师形成了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早期发现心力衰竭的病人,积极控制心力衰竭的程度进展,挽救了Ⅱ-Ⅲ级心衰病人的生命。对出院的病人组织随访团队跟踪管理,要求专业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每隔10~15天,就要调整用药。每一名心力衰竭患者,都需要专业医师接诊、诊断、评估、治疗(住院)、康复的流程中,结合个体指征,确定具体方案。同样年龄、同样性别的心力衰竭患者,其用药方案也大不相同。
心衰患者应坚持治疗
搞好自我疾病管理
心衰确实是非常严重的疾病,张主任说,但患者一旦确诊,也不要惊慌,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如果能够处理得当,完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但也有一些病人在短期内感觉不出疗效,容易放弃正规治疗,擅自停药,导致病情越来越重,只好再次住院治疗,等症状稍许改善了,就要求出院。此时的治疗阶段是重要时期,患者千万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因住院期间病情改善而放松警惕。因此,心衰患者应系统治疗,不能错过最佳时期。
要想控制病情进展,患者还需做好自我疾病管理。不少患者因患有心衰改变了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对疾病向良好方向的转归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戒烟、戒酒,肥胖患者减轻体重等。饮食上少量多餐,低盐饮食,控制摄入量。对于心功能Ⅱ级以上的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改善后,应适当下床活动,以免下肢血栓形成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患者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采取高枕位睡眠或侧卧位,较重者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心脏病康复得“双心”同治
抑郁焦虑与心衰可相互影响
当心衰合并抑郁后,患者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患者的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如失眠、头晕、胸闷、急躁、多汗、食欲下降等。因为抑郁会让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这些患者往往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用药依从性和自我管理都非常差。而且,这些患者的死亡率、再住院率、心血管死亡率都明显增加。
张主任坦言,当心衰患者合并有焦虑或抑郁的心理障碍疾病时,大多不会去看心理科医生,而仅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躯体症状去心内科求医。
因此,在进行心衰治疗治疗时,张主任强调,治疗目标不仅是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及不适,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