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辣酱医学界心血管频道收录于话题#ESC会议报道集锦19个
猝死也不是完全不可防。
每当你看到“xxx猝死”的新闻时,你的脑海里会不会浮现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要怎么做,才能预防猝死?”
别急!在今年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上,来自瑞典的CarinaBlomstrom-Lundqvist教授,就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怎么预防心源性猝死(SCD)”。
01
发生猝死的大多数,是普通人!
Carina教授首先开门见山地丢出一张图:从图上我们不难发现,猝死事件发生的绝对数量与发病率呈反比——简单来说,普通人群、有高危风险但尚未得冠心病的人群,或冠脉疾病风险较低的人群,虽然猝死发生率最低,但实际发生心源性猝死绝对数量最多的就是这些看似“安全”的人!
图1:讲课内容
相对而言,患有心衰合并射血分数降低(EF30%)的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最高,然而事件发生的绝对数量却显示,他们实际发生猝死的人数并没有那么多。
不仅如此,对于发生过心脏骤停、心梗及有心律失常高危风险的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衰,但实际发生猝死的人数却是最少的。
为什么呢?Carina教授介绍,这些发病率较高的患者预防猝死的秘诀,可能与他们治疗所用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有关……
02
植入ICD=防猝死,也不是时时刻刻有用!
这可不是瞎说,Carina教授抛出4大指南,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图2:相关指南
首先来看看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管理及心源性猝死预防指南》:
对于左室功能障碍伴/不伴心衰患者的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指南这样说:
对于有症状、NYHAII-III级的心衰患者,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的心衰患者,ICD治疗被推荐用于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指南中指出,这些患者在经过3个月的最佳药物治疗后,预期至少能在功能良好的状态下存活1年。
图3:年ESC指南
可以看到,指南中对于存在或不存在缺血性因素(至少在心梗6周后)的患者,ICD都被作为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的一类推荐!
指南为何这么说?下面这2个大型试验,可能为心衰合并LVEF降低患者的ICD治疗,在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SCD-HeFT试验,研究纳入了NYHAII-III、EF35%的心衰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在ICD治疗5年后死亡率降低了23%(绝对值7%,从29%下降到22%);
而在MADITII试验中,则纳入了心梗后、EF30%的心衰患者,结果显示患者在ICD治疗后死亡率降低了31%(绝对6%)。
接着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Carina教授用几项来自NEJM的研究为我们介绍,对于血运重建后较短时间内(40d),IRIS试验及DINAMIT试验的结果均表明,ICD的植入并不能改变心梗患者的早期预后。注意,是不能!
图3:相关试验
对于合并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的心源性猝死一级预防,一项对ICD植入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选定的NICM患者中,ICD治疗似乎可以显著降低总死亡率(HR0.77,95%CI0.65-0.91)。
图4:Meta分析结果
下面一起来看DANISH研究,研究共纳入例NICM、LVEF35%、NYHAIl-IV的心衰患者随机分为ICD组和非ICD组,其中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患者占58%。
结果显示,植入ICD与不植入的患者在全因死亡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不应推广到有NICM,但未接受CRT治疗的患者。
图5:相关研究结果
但是!在研究得出的结果中还发现,对于59岁的患者,植入ICD治疗几乎使NICM患者的死亡率减半;对于59-67岁的患者,NICM患者的死亡率仅减少了25%,而对于≥68岁的患者,植入ICD治疗后死亡率不但没减,反而增加了19%……
出于以上的众多依据,在年最新更新的心衰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表示,目前没有发现任何新的证据来改变年关于在射血分数下降心衰(HFrEF)和冠心病患者中植入ICD的指南建议。
但一致的观点是,对于(i)年龄70岁、或(ii)有心衰晚期症状(NYHAIII/IV级)、或(iii)有缩短生命的共病,如严重肺病或IV期慢性肾脏疾病(CKD)的患者,也就是有除非心源性猝死以外的原因死亡可能的患者,可以考虑不植入ICD。
而对于相对年轻的患者(例如70岁),如果被认为5年后不太可能死于除SCD以外其他原因的,则建议进行ICD(预计5年后死亡率可降低5%)。
图6:ESC专家共识
接下来大家可能想问,那长期获益如何?
别急,这就来了!SCD-HeFT试验中的结果显示,植入ICD治疗对缺血性心衰患者和NYHAIl级的心衰患者益处最为明显。从图7A中可以看到,与未植入ICD的患者相比,ICD患者的10年内心源性猝死事件发生率减少了8.6%(68.0%vs59.4%)。
图7:SCD-HeFT试验结果
Carina教授最后总结:
随着设备治疗的发展,心源性猝死在心衰患者中的风险已在过去20年下降;
目前,临床需要更多数据来更好地识别猝死高危患者,并评估ICD治疗对冠心病和NICM患者在优化HF治疗中总体生存的益处;
然而,在心衰、NICM和早期心梗患者中,心源性猝死的新预测因子(基因检测、生物标记物、EP研究、CMR、心电图标记物、临床危险因素)尚未在随机试验中得到验证。
当然,小编也来提醒一下较为“安全”的人群,少熬夜、别过劳、健康饮食,别让“猝死”找上你!
医师简介
陈佳慧医师
医院心内科住院医师;专长冠心病、冠脉内影像学、心肌病、高血压、肿瘤心脏病等疾病诊疗。主要研究方向:冠状动脉生物可降解支架、肿瘤心脏病学。主持科研基金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译著作3部,在编著作1部。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审稿医师:陈佳慧
本文作者:辣酱
责任编辑:董小雯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原标题:《怎么预防心源性猝死?终于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