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时隔17年,第二次心脏移植,健康恢复
TUhjnbcbe - 2023/5/13 19:06:00

现年57岁的李叔胸腔里正跳动着第三颗心脏:第一颗是从胎儿时期陪伴他的“原装”心。17年前,他因扩张性心肌病导致的心脏功能衰竭,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上由志愿者捐献的心脏。平安度过十多年后,由于心功能衰竭,他再次“换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2月9日从中医院获悉,该院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团队为李叔顺利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心脏移植手术。据悉,这是全国罕见的二次心脏移植成功案例。郑俊猛教授表示,这标志着心脏移植患者生命长度将被技术进步而进一步延长,为心脏移植术后病友带来“心”的希望。

“换心”17年后再遇危机

李叔自小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年因慢性心功能衰竭,李叔首次接受心脏移植。作为广东省早期成功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李叔首次移植后过着正常、安稳的生活。

然而从年起,李叔逐渐出现气促、水肿等与移植前类似的症状,“当时我意识到,可能我的心脏又出现问题了。”李叔回忆道。年,李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了严重的腹腔积液,长期的住院治疗也并未能使其症状得以缓解。年末,迫切回归正常生活的李叔慕名来到了中医院就诊,并向接诊的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团队表示希望再次接受心脏移植。

入院后,郑俊猛教授团队马上为李叔安排了各种检查,确定了移植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据郑俊猛教授介绍,在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后,团队发现李叔存在全心增大,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全心收缩功能降低;二尖瓣、三尖瓣瓣环扩张并瓣膜重度返流等问题。作为广东省少数的具备心、肺、肝、医院,团队立即为李叔安排了器官移植组织配型,并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了登记。

“工兵扫雷”般的高难度移植

在等候器官分配的同时,逸仙团队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

据郑俊猛教授介绍,二次心脏移植的难度主要有三,一是多年的维持用药下,患者肝脏、肾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身体情况远不如首次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二是前次手术伤口愈合后,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胸腔粘连。“患者的胸腔内像长了多年的老树,血管组织盘根错节,很难在不损害‘树根’的情况下分离血管和心脏”;三是由于二次切断血管进行缝合,患者血管疤痕组织增生,想做到多个吻合口不出血难度极高。

郑俊猛教授将这一险象环生的手术过程比喻成“工兵扫雷”,如何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划伤藏在粘连团块下的主动脉,对手术医生的技术有着极高要求。

年1月12日,逸仙团队通过系统匹配并获取到一颗供体心脏,得知这一消息后,团队立即决定当日就为李叔进行“二次心脏移植术”。

手术团队凭借精准的判断和高超的技巧成功完成了首次手术粘连组织的分离,并安全、完整地为李叔切除了病变心脏,将供体心脏植入李叔体内。郑俊猛教授指出,由于首次手术瘢痕组织的影响,二次手术血管吻合的难度大大增加。手术团队在精细操作下依次顺利完成了左心房、下腔静脉、主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吻合,在主动脉重新开放至脱离人工心肺机期间,新的心脏在李叔的体内强劲有力地跳动着——“是这颗‘爱心’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李叔说道。

第三颗心脏续写生命长度

“这是我的第三颗心脏,我感觉自己又获得新生了。”术后第19天,原本躺在床上一动就喘的李叔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可以下床进行活动了。这是团队在继李叔术后第2天清醒、第6天成功站立后获得的又一次胜利。

李叔目前病情稳定,手术后复查心脏彩超见移植心脏功能完好,射血分数已恢复至正常水平,目前无术后排斥、严重感染等情况。李叔术前存在的肝脏、肾脏功能不全等问题也由于术后心功能的好转而得以改善。经过郑俊猛教授团队术后的精心护理,目前李叔正在稳定恢复中,有望年后出院。只要恢复顺利,李叔今后的生活质量可得到明显改善,能如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郑俊猛教授认为,这例二次心脏移植患者的康复,为无数心脏移植术后病友打了一剂“强心针”,让首次心脏移植术后出现心脏功能衰竭的患者群体有了延续生命的新希望。同时,他也提醒,二次心脏移植是为了挽救移植多年后再次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唯一选择,其手术风险大,技术难度高,且供体需要经过严格筛选,广大患者切勿走进“遇到更好更年轻的心脏就可以换新”的误区。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通讯员*睿、张阳、程颖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马俊贤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隔17年,第二次心脏移植,健康恢复